「疫」料之外
防疫新生活的環境危機

地球暖化、超級颶風、海洋垃圾等環境問題,使近年環保意識抬頭,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已經成為世界趨勢。台灣政府也在環保減廢方面下足功夫,但今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嚴峻,環境保護署放寬一次性餐具使用限制,以降低接觸傳染的風險。如今,免洗餐具與紙容器用量大幅增加,儼然已成為環境問題。

防疫改變生活型態
餐具網購垃圾翻倍成長

自今年1月台灣爆發第一起新冠肺炎本土感染案例開始,疫情全方面影響人民生活方式。許多餐飲業者擔心顧客對重複清洗的餐具存有衛生疑慮,而不願前往店家消費,因此店內改為使用一次性餐具,或以折扣鼓勵消費者外帶。販售鍋貼、水餃的連鎖餐飲業者,也為維護消費者安全,並加強防疫,宣布全台分店內用僅提供一次性餐具(註1)。該連鎖餐飲業店員ㄚ榮(化名)表示:「如果是用一般的環保餐具,成本比較便宜,但是叫貨(一次性免洗餐具)的話,成本就會拉高兩到三倍。」他坦言,雖然成本增加,但是疫情不可輕忽,若這麼做能降低重複感染的可能性,當然會願意配合公司政策。

註1:近日因疫情趨緩,該業者宣布內用已全面恢復提供環保餐具。

疫情期間,大眾生活習慣改變,外帶、外送、使用免洗餐具、網購的頻率增加。圖為示意圖。
圖/吳曼嘉、張佳琪攝

受疫情影響,許多人減少外出用餐,選擇外帶餐食或使用外送服務,民眾謝宛軒表示,部分小吃店沒有進行體溫測量與消毒,會擔心在用餐時受到感染,因此近日多將食物外帶,也較常以外送方式訂餐。而環境保護署(以下簡稱環保署)為因應疫情,於3月放寬《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針對原本內用不得提供各類材質免洗餐具之餐飲業者,考量其餐具清洗條件後,允許申請於一定時間內改為提供免洗餐具。

此外,疫情升溫也助長宅經濟(註2),民眾消費改以數位通路添購日常生活所需。根據經濟部統計,電子購物及郵購業今年第一季的網路銷售金額為502.6億元,去年第一季則為429.5億元,銷售額增長16.5%。網路購物雖能降低人與人的接觸機會,卻也增加包裝材料垃圾,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第一科科長王耀晟指出,由於環保署去年提出「網購包裝減量指引」,2020年第一季包材每件平均減少近6%重量,仍會持續努力和業者協調,達成今年欲減少1700噸網購包裝的目標。

註2:指人們減少出門消費所帶來的商機與現象。

限塑政策成效待議
疫情致塑膠用量上升

無論是一次性餐具或是網路購物之包裝耗材,皆無法避免使用塑膠,本次疫情也導致塑膠危害環境的問題再度浮現。台灣的限塑政策最早可回溯至2002年,時任行政院環保署署長郝龍斌宣布,自該年7月起,分階段限用塑膠袋及免洗餐具,並禁用厚度低於0.06公釐的塑膠袋,以增加耐用度。然而,塑膠袋增厚並無提高重複使用率,塑膠用量不減反增。於是在2006年,環保署頒布「限塑政策精進方案」,重新開放有店面的餐飲業者使用購物塑膠袋。進一步於2018年,擴大禁止免費提供塑膠袋的管制範圍,包含麵包店、洗衣店及飲料店等約8萬家業者,去年7月也開始實施於店家內用不得提供一次性塑膠吸管。

2002 分階段限用塑膠袋及免洗餐具

行政院環保署署長郝龍斌宣布,2002年7月1日起分階段限用塑膠袋及免洗餐具,並禁用厚度低於0.06公釐的塑膠袋 。此舉導致當年上千名塑膠免洗餐具業者在中正紀念堂集結,舉行「支持環保、拒絕失業」大遊行,抗議環保署禁用塑膠袋、免洗餐具政策。
2006 限塑政策精進方案

塑膠袋增厚之後,重複使用率並未跟著提高,導致塑膠用量不減反增。環保署頒布「限塑政策精進方案」,取消對有店面餐飲業購物用塑膠袋限制。
2007 要求塑膠包裝減量

限用塑膠類托盤及包裝盒,要求賣場的生鮮食品包裝減量,或使用替代生物可分解材質(如PLA)。
2018 擴大實施限塑

全國擴大實施限塑,環保署喊出「2020內用禁用、2025以價制量限用、2030全面禁用吸管、飲料杯、購物袋、免洗餐具等四種一次性塑膠製品」口號。

7月1日環保署宣布,擴大禁止提供免費塑膠袋管制範圍,新增7大類管制對象,包含麵包店、洗衣店及飲料店等約8萬家業者,不得再免費提供購物用塑膠袋。
2019 一次性塑膠吸管限制使用對象

7月1日起實施〈一次性塑膠吸管限制使用對象、實施方式及實施日期〉,「內用」不得提供一次性塑膠吸管,容許甘蔗渣、紙、生物可分解塑膠等吸管作為替代用品。

註:由於塑膠袋並不屬於回收項目,故本資料採用經濟部工業產銷存動態調查之「塑膠袋內銷量」。

從2002年至今,台灣耗費18年努力減塑,但根據經濟部工業產銷存動態調查,塑膠袋內銷量仍維持在15萬公噸上下,並未因長年推行減塑政策而下降。而在疫情最為嚴峻的今年3月,更是超越前兩個月,內銷量達1萬2562公噸。塑膠容器、紙容器之回收量亦無顯著下降變化,疫情對其之影響更是不在話下。對此,王耀晟表示,環保署評估政策成效是透過實際走訪業者和消費者進行後端調查,比較政策實施前後消費習慣差異。至於數據不減反增的情形,他則回應:「可能因為年輕世代消費習慣跟以前不一樣,環保署希望減少上升趨勢,沒辦法做到負成長。」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自2002年開始,逐步推行限塑政策。此為餐廳內張貼的宣導貼紙。
圖/徐品蓁、阮珮慈攝

紙容器用量提升
淋膜成分為回收最大難題

由於台灣外食人口多,儘管政府曾推動限用一次性餐具政策,紙容器使用量仍持續攀升。疫情期間,環保署開放店家申請提供一次性餐具,民眾用餐改以外送和外帶的比例大增,連帶造成廢紙容器類回收量激增至去年同期三倍。看似無害的紙容器,為了達成防水、防油效果,紙板內外皆有一層含聚乙烯(Polyethylene, PE)或聚丙烯(Propene, PP)成分之淋膜(註3),因此不可直接納入紙類回收循環,也提升回收的困難和複雜程度。

註3:淋膜為在紙上附著一層極薄的塑膠材料,讓紙餐盒具能長時間盛裝飲料或湯水食物。

為妥善利用紙容器的優質紙纖維,且避免紙容器的塑膠膜在燃燒後產生污染,紙容器需與一般紙類分開回收,並由環保署認證之處理廠進行再生處理。全台目前僅有三家紙容器處理廠:連泰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正隆股份有限公司竹北廠與中華紙漿股份有限公司台東廠。正隆永續發展部經理陳靜宜說明,回收業者每日會將廢紙容器打包成數塊紙磚,送至正隆竹北廠進行處理。紙容器進入散漿機進行「紙塑分離」後,分離出來的紙纖維可以再製為卡紙,取代回收紙成為包裝盒的內層,而淋膜的部分可做成燃料棒,讓紙容器可以全部循環再利用,實現循環經濟。

廢紙容器認證稽核人員前往廢紙容器處理廠,稽查廢紙容器認證作業。
圖/正隆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倘若紙容器在前端未被妥善分類,部分紙容器根本無法進入處理廠。陳靜宜指出,過往台灣沒有注重紙類垃圾分流,「紙容器會混雜到其他的紙類,進到一般的造紙廠去,無法被妥善處理,不僅浪費資源也增加廢棄物。」許多民眾並不清楚紙容器的範疇包含用於裝牛奶或豆漿之紙盒包、鋁箔包和各類紙餐盒。且台灣公共場所常見的分類為鐵鋁類、紙類、塑膠類、一般垃圾等,沒有「廢紙容器類」,使紙容器時常遭錯置。

儘管政府積極推廣紙容器的正確分類,廣銓環保科技負責人蔡明洲指出,家庭垃圾還是時常未分類完全,使他們需要額外負擔人事成本挑選紙容器。有些業者因為將紙容器運送至處理廠的人事和運輸成本高於收益,會任意掩埋或焚燒之。其中的塑膠層無法自然分解,燃燒更會產生有毒物質,危害環境。因此環保署資源回收基金管理會自2006年7月起,向生產商收取回收基金,再設定費率補貼回收業者及處理廠,輔導回收業者落實分流紙容器與紙類垃圾。再加上2019年底處理廠數量增加,全台認證處理的紙容器數量也逐月提高。

環保意識「疫」去不返?
環境汙染盼獲新解方

對於台灣推行限用免洗餐具及塑膠袋多年,其使用量卻在疫情期間大幅成長的現象,環保團體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認為,原因可能是民眾接收的防疫資訊不足,而產生恐慌。他舉例,如果餐飲業者本身為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消費者若使用店家提供的一次性餐具,也有接觸病毒的風險,他近一步指出:「若未來新冠肺炎變成季節性流行病毒,那我們的減塑政策不就要完蛋了?」謝和霖認為疫情期間反而是推動限塑的良機。

若要降低廢棄物對於環境的污染,除了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也須藉由資源轉型以達成循環使用。立法委員王婉諭提出另一種解方,他呼籲台灣簽署《新塑膠經濟全球承諾》,推動塑膠轉型。該承諾期望能透過綠色設計、使用可重複利用或回收材質等策略,打造塑膠循環經濟,徹底解決塑膠廢棄物問題。

王婉諭要求環保署完成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 PLA)的可堆化肥檢測,PLA須在氧氣充分、相對濕度90%以上,攝氏溫度58至70度的環境才能分解。環保署目前已經確認PLA可在台灣環境自然分解,並承諾會在今年底完成無毒檢測。此外,王婉諭認為,台灣其實有許多科技業或新創產業廠商欲設計可循環經濟的環保商品,環保署卻沒有相關機制可以補助。且廠商所需資源和回收廠可提供素材,未有完整透明資訊整合平台,他舉例,有業者想做環保漁網,但前端沒有把需要的原料分類出來。

PLA雖可能作為台灣塑膠循環經濟的重要元素,從事紙杯製造的晉兆生化科技公司董事長張靜文主張,目前仍不確定PLA在分解過後,是否會對人體健康與環境造成影響,因此該公司發展核心發泡技術。紙杯經過掩埋後能夠自然分解,避免造成污染,且具隔熱功能,可減少使用一次性杯套,達到減量的目的。

立法委員王婉諭呼籲環境保護署簽署《新塑膠經濟全球承諾》,期盼未來從制度方面改革,帶動循環經濟。
圖/徐品蓁攝

「除了政府的措施,人民的意識也很重要。」王婉諭提出環保署可針對業者的環保商品,提供如同節能標章的補助制度,提升人民購買誘因,也令其意識到循環經濟的重要性。至於此次政府開放餐飲業者申請使用一次性餐具的政策,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唐安認為,主要是民眾有心理上的疑慮,造成餐飲業業績下滑,環保署才會實施該措施,但此舉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他也建議,政府可以藉由提倡廚房安全衛生,宣導餐飲業者必須清洗消毒餐具、打掃用餐環境等,提升民眾對於外食的信任。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本月21日召開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記者會上,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提到,疫情如果趨於穩定,民眾便要逐步回歸正常生活,希望能減少免洗餐具的用量。他也呼籲餐廳多使用重複清洗的餐具,並做好環境消毒,保障民眾外食的健康,且更為環保。「至於個人則是落實以肥皂洗手,減少使用免洗餐具,為地球盡一份心力。」